从地名看文化,从文化看中国”,中国地名非常丰富多样,包括省、市、县、乡镇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,以及山脉、河流、湖泊、岛屿、草原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名称。那么河北省保定市辖区内各地地名来历是怎么样的呢?
1928年,国民政府决定直隶省改称河北省。唐贞观元年(627),在黄河以北、太行山以东地区设置河北道,是“河北”作为政区名称之始。因省境地处黄河之北而得名。
1948年,析清苑县城关设立保定市。以市政府驻保定而得名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),改顺天路为保定路,治清苑,寓对大都保卫安定之意,保定之名自此始有。
2015年,经国务院批准批准撤销新市区,改设竞秀区。以境内竞秀公园而得名。竞秀之名,源于保定八景之一的“狼峰竞秀”,指在晴朗之日,登保定西城墙,便能一览位于保定市区西北35公里处的狼牙山雄姿。
2015年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市区和南市区,设立莲池区。以境内古莲池而得名。古莲池初名雪香园,唐高宗上元二年(675),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。蒙古太祖二十二年(1227),汝南王张柔,由满城移驻顺天军,重新修筑城垣,引水入城,疏浚河道,重修莲池。后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宅地。因池内荷花茂盛,故名“莲花池”。
2015年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满城县,设立满城区。满城之名来历含义有二说:一曰为蒲城之讹;一曰因张苍封北平侯,子孙满邑,故名。
2015年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苑县,设立清苑区。沿用清苑县名。《清苑县志》记载,清苑县因境内有清苑河(今府河)而得名。清苑区沿用其名。
2015年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徐水县,设立徐水区。沿用徐水县名。徐水一名,始于1914年,以县南境有徐河而得名。《河北通志》∶“县内有徐河,因以为县名。”
隋开皇十八年(598),由永阳县更名涞水县。以境内涞水得名。涞水,今拒马河。源出涞源县涞山,以山名水,流经本县。《元和郡县志》易州涞水县:“近涞水(今拒马河)为名。”
金明昌四年(1193),置阜平县。以境内多山,治所平坦,故名阜平县。
金大定六年(1166),割易县、来水、容城三县地始置定兴县。因祈盼社会安定得名。定兴,即“大定兴盛”之意。
汉高帝四年(前203),置唐县。因传说此地为唐尧之封邑而得名。据说约公元前2360年,帝尧放郧被封为唐侯。治所阳邑,亦称唐,在今唐县境内,称古唐侯国。汉高帝四年(前203),置唐县,以国得名。
秦置高阳县。以古高阳邑而得名。高阳,因位于古代高河之北,“水北为阳”,故名。
汉景帝中元三年(前147),置容城侯国,后国废改置容城县,因“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”而得名容城。据《容城县志》记载:“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。置容城县。”容城一名的由来,盖从“有容氏”与“成侯国”各取一字而成。而“城”为“成”的衍变。
1914年,广昌县更名为涞源县。以涞水发源境内得名。涞源,意为涞水发源地。
汉高祖六年((前201),庆都县改名望都县。张晏《汉书》注“尧山在北,尧母庆都山在南,登尧山见都山,故以为名。”望都之名源自古代传说:尧居尧山(伊祁山),其母庆都居都山(孤山),两山相距10余里,尧常登山眺望母亲,谓之“登尧山望都山”,故有“望都”之称。
1914年,安县与新安县合并,为安新县。安新,即安县(安州)与新安两县之首字组合。
隋代开皇十六年(596),置易县,县以州名,同治易州。隋代开皇元年(581),置易州,《元和郡县志》易州:“以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”;十六年(596),置易县,县以州名。
秦始置曲阳县。以战国曲阳邑而得名。曲阳之名,战国时即已使用,因地处恒山弯曲处阳面而得名。《水注经》记载:因“县在山曲之阳,是曰曲阳”。
明洪武八年(1375)改蠡州为蠡县。县以州名。蠡县,盖取汉蠡吾县之首字为名,明嘉靖十三年志》载:“以地近瀛海,污下多虫”,故名蠡。
汉平帝元始五年(5)王莽将曲逆县更名为顺平县。王莽取“曲逆反义”,将曲逆县更名顺平县。
北齐时蠡吾县并入博野县(博野县治当时在今蠡县城关),今博野县地与博野之名自此联系了起来。1962年1月15日,博野县恢复建制,沿用至今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宁边军博野县:“以地居博水之野,故名。”
明洪武七年(1374),降雄州为雄县。县以州名。五代周世宗为加固边防,诏令在瓦桥关设置雄州,益津关设置霸州,雄霸二字取“威烈”之意,以震慑辽邦。雄之名始于此。
1986年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涿县,设立涿州市。以古为涿州得名。因“涿水”(又称大清河,今白沟河)而得名。《水经注.圣水》︰“涿之为名,当受涿水通称矣,故郡县氏之。”
1986年,设立定州市。因古为定州之地而得名。“定州”之名始于北魏。皇始二年(397),道武帝拓跋珪攻取中山,取“希望安宁”之意,在中山置安州。天兴三年(400),又取“安定天下”之意,将安州改为定州,此以定州命名的建置之始,
1991年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国县,设立安国市。以沿用安国县之专名得名。安国,因汉高祖时(前201),封王陵为安国武侯,取“安国宁邦”之意而得名。
1993年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新城县,设立高碑店市。以市人民政府驻高碑店镇而得名。高碑店地名来历说法有二。一是原名高密店。元至治元年(1321),敕立故丞相东平忠宪王安童功德碑于此,因此碑碑体高大,成为当地地标,久而久之,高密店遂演变为高碑店。二是1924年版《中华民国省区全志·直隶省志》载:昔有“燕南赵北”四字高碑,地因此而得名。
地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以地名知识为载体,深度挖掘“从地名看文化,从文化看中国”的主旨内涵,从地理、历史、语言、文学、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,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、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,重点解析地名中深藏的中国智慧,从身边的地名中收获新知,感悟中华文化要义,感受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。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。